智慧工商

大数据如何助力学生综合管理?

2023-03-3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领域。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核心管理业务,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辅助学生管理,提高职能部门综合管理水平成为一种趋势。当前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在高职院校的应用为学生工作综合管理奠定了基础。


01

学生综合管理面临挑战


首先,业务壁垒造成多头数据分散管理。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涉及教务、后勤、团委等多个职能部门,以及学生所在的二级学院,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信息分散在各应用系统。由于信息系统间相对独立,数据共享不畅,所以无法实现系统间数据的融合共通。

系统壁垒造成学生基础数据的重复收集,数据不一致,甚至在某些无应用系统支撑的业务场景下,数据只能以纸质或者电子文档的形式进行保存,无法进行二次利用,数据的价值无法得到体现,同时重复操作也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其次,管理系统难以适应需求的更新变化。学生管理工作由于面向的个体多、事务细、需求多样,各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管理特色等原因,学工系统对业务的支撑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频繁地更新升级业务系统更加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线上管理与线下管理同步并存的情况,一方面导致线上系统信息更新不及时,与实际存在偏差,从而降低系统的可信度与数据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线下管理纸质文件容易出错、丢失、查询记录困难。


最后,学生管理工作干预能力薄弱。由于指导思想的转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由过去无差别统一管理转向更注重个体分析,提供个性化服务、精准指导的学生管理。

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无法实现准确分析、预警预判等指导功能,例如提供贫困生管理、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综合管理等流程数据,要求管理部门通过融合学工管理流程,增加学工数据服务,满足精准指导、智能服务的需求。


02

利用大数据进行

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增强学生管理数据的时效性。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信息系统应用的不断普及,学生管理工作积累的数据量越来越多。基于大数据共享挖掘技术,可以满足多应用系统间数据高度共享的需求,加强系统间数据的融合利用,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数据重复采集以及数据冲突的问题,提高数据共享的时效性。


第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信息系统建设往往以“管理”为核心,但是从用户角度出发往往更希望获取以“应用”为核心的服务,特别是在学生综合管理背景下,涉及大量的跨业务域、跨系统的业务流程,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跨业务域流程的横向融合、纵向贯通,极大提升管理效率。


第三,有效推进学生综合管理工作。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以专业教育、学生成长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管理模式,该模式的实践有赖于各个学生管理节点上业务的融合共享、综合分析。

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各业务系统的管理衔接能力,提升资源的利用分析能力,保障学生管理工作在各个环节不缺失、不遗漏;利用大数据信息覆盖范围广、信息处理效率高的特点,弥补前期信息化建设单个系统分模块管理工作的不足,有利于一体化推进学生综合管理工作。


03

大数据分析

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规划



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高职院校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通过数据共享中心的模式打破业务系统数据壁垒的问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信息孤岛”仍然是数据治理的“痛点”。

究其原因,其一,由于数据类型不一致、数据标准不规范导致数据的采集、交换、共享流程不畅,特别是非结构数据的共享利用;

其二,由于学校管理工作不可避免存在无应用系统支撑的场景,如何解决该部分场景数据的采集是保障数据完整性的关键;

其三,高职院校信息化应用推广过程中常常遇到由于业务人员的不积极以及信息素养的不足导致系统推进缓慢的问题。


高职院校要想深入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必须在“数据共享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完善数据共享应用,建立校本数据标准,从学校层面进行数据确权;

拓展数据共享中心数据采集的源头、方式,利用数据采集工具解决无应用系统支撑的业务场景的数据采集,保障数据的完整性;

建立数据的纠错、审核机制,确保数据权威性;借助行政管理方法强化应用系统的推广应用,提升业务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培养师生员工信息化应用的意识。



实现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的流程化以及管理数据化是实现学生工作综合管理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借助大数据相关技术,构建以应用为核心的服务流程,实现伴随式数据采集,可以最大化减轻管理人员、用户的数据采集压力、减少业务办理时间,提升管理效率。

业务部门对本部门业务的梳理是流程再造的基础,只有在完成流程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对流程进行优化、跨业务域融合,进而实现流程数据的整合分析再利用。



建立预警分析机制


高职院校依托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确定学生发展的量化考核指标,通过校本源头数据的采集实现数据共享、大数据分析、实时预警和可视化自我质量监控。

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形态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提升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流转准确性及质量管控效能;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高职院校充分整合各类学生数据。同时,学生能够从成绩和课表查询、消费数据以及各类报告、分析中得到指导;学校能够基于学生行为分析,对异常学生提早进行干预和关爱,防止紧急情况的出现。



加强顶层设计


信息化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逐步从被动式服务走向引领支撑的作用,同时学生综合管理工作涉及多部门多系统综合管理,跨业务域数据应用从网络安全、数据资产规范管理和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等多个方面对各数据建设和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必须强调学校层面自上而下的信息化整体规划,建立“学校管理层领导、信息化部门统筹主责、业务部门参与”的管理体系,才能促进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综合管理。


新形势下,满足和保障高校学生的需求与权益成为衡量学生工作的主要指标,以往单一职能管理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学生工作的要求;

如何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水平,成为学生工作的核心要务,借助大数据实时共享、分析挖掘的技术特色,能够辅助完成跨业务的综合管理、预警分析,实现个性化服务;

同时,借助数据应用的情况,能够有效检验业务管理的时效性,提升业务部门管理应用信息化水平,进而全面提升学校学生工作综合管理水平。

转自:中国教育网络

搜索